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学习滇剧的老人。
热衷学习的老年人。
在昆明,老年生活不再是静默的休止符,而是一曲活跃着数字技能、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的交响乐。
昆明市图书馆“夕阳网络学堂”里,十几位银发学员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智能手机。志愿者耐心地指导着:“点击这里,就可以和女儿视频通话了。”“打开这个App,就能预约挂号。”一位阿姨成功发出第一个微信表情后,脸上绽放出如孩童般喜悦的笑容。
在昆明,这样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今天的春城银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学习,破解着关于“年龄”的限制。
传统技艺到数字智能
西山区老年大学2025学年开设了7个系别、28个专业、67个教学班,学员总数近3000人次。课程涵盖传统文化、舞蹈、书画、声乐、生活、体育、器乐等多个领域。
与传统观念不同,如今的老年学员不再满足于基础课程。他们渴望掌握新时代技能,今年新增的“视频剪辑与制作班”大受欢迎。
西山区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多样化课程:为青少年开设“编程魔法屋”和“AI通识课程”,为老年人设立“银龄数字课堂”,为企业人员提供“数字技能认证培训”,全年计划覆盖超万人次。
在数字智能时代,昆明的老年教育采用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混合模式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也照顾到老年人对社交互动的深切需求。
昆明市图书馆的“夕阳网络学堂”是公益性质的典型代表。学堂专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朋友量身打造,全程免费,课程内容包括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微信沟通、生活便利应用以及入门AI手机应用。
这些课程设置极具实用性,目标是帮助老年人在生活中解决就医、出行等实际问题。志愿者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获得充分关注与帮助。
老年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社交连接和精神满足的方式。今年4月,昆明市老年开放学院成立的“乐龄读书社”与美篇分享平台,已成为老年学员的精神家园。
个体学习到社群共乐
数据显示,2024-2025学年学员参与课程出勤率超90%,书画、摄影作品在社区展览中获赞百余次。这些数字背后,是老年学员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今年4月23日,昆明市启动了“银龄书香·昆明记忆”读书活动,活动组建了“36名阅读大使+52名银霞领读者”文化传播队伍。69岁的“阅读大使”李粤丽表示:“捧着《昆明历史文化读本》,就像捧着昆明的‘文化地图’。我们要像‘蒲公英’一样,让昆明的故事在更多角落生根。”
老年教育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重视成果展示。今年7月1日,昆明市老年开放学院举办“七一颂党恩、银龄绽光华”主题活动暨2024-2025学年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展演与结业典礼。活动以“唱、舞、弹、展、颂”等形式,集中呈现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18个学员节目轮番上演,音乐合唱班以和谐歌声传递生活热爱、古典舞蹈班学员展现肢体表现力的飞跃、钢琴与葫芦丝演奏流淌动人旋律;8个专业的330名学员顺利结业,同时颁发了“春运山河、盛世留影”主题摄影比赛奖项。这些活动彰显了老年学员“桑榆非晚”的精神风貌。
在昆明,银发族正在重新定义“年龄”的含义。他们不再是数字时代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不再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传承者和创造者。
云南省委老干部局在昆明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经典诵读活动作品展演,推动了“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走深走实,来自省直单位和部分州(市)的11个优秀作品参加展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个人独诵、双人朗诵和集体诵读等形式,在音乐、舞蹈、吟诵的交汇中展现银发族的精神风貌;今年8月,西山区启动了2025年网络文化活动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在昆明1937国际短视频中心搭建的100个沉浸式拍摄场景里,银发学员正体验着AR足球、无人机编队、激光雕刻等科技元素。
昆明银发族正在打破年龄界限,正以学习为桨,跃过数字鸿沟,驶向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他们皱纹的手握着智能手机,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渴望。这些曾经被认为与数字智能有代沟的一代,正在用指尖触摸未来。
记者徐晓俊报道
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