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数字化与宜居化双轮驱动,勾勒未来新图景
上个周末,故地重游,老家村口的那番景象,已然让我惊叹不已。昔日泥泞不堪的土路,如今已然铺就了平坦的水泥路面,沿途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在夜幕降临时,将为村庄带来光明与温馨。就连那个曾经简陋的村头小广场,也添置了崭新的健身器材,焕发出勃勃生机。父亲的话语里,难掩喜悦:“前几个月村里刚开完会,说从十月份开始要搞两个‘村村通’的新项目,这只是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大的变化呢!”
“村村通”工程,早已不是新鲜事,它曾是改善农村生活面貌的“基础设施大礼包”,囊括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然而,今年10月即将启航的两个“新村村通”项目,却标志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它们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的数字化与宜居化,致力于从根本上重塑农村的形象,革新农民的生活方式。
数字赋能,智慧生长:构建高效便捷的数字乡村
展开剩余87%夯实的基础,是腾飞的起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行政村硬化路率已高达99.8%,通电率和通自来水率更是分别达到了100%和96.5%,为新一轮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上,2025年10月启动的“数字村村通”和“宜居村村通”两大工程,将推动农村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的飞跃。
“数字村村通”工程,犹如给乡村注入了数字的DNA,主要体现在三大维度:
宽带网络全覆盖: 截至2025年7月,全国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已逼近85.3%,目标直指10月份的95%以上,并将在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伴随网络提速降费的政策落地,农村宽带平均速率跃升至200Mbps,资费更是大幅下降35%,高速稳定的网络,为乡村数字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我的朋友老刘,便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写照。他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小型农产品加工厂,过去接订单还得到镇上的网吧,如今,高速网络的加持,让他足不出户便可轻松接单发货,更开拓了直播带货的新渠道,月销售额实现惊人的三倍增长。“现在的网速比城里都快,一个视频几秒钟就传完了,直播也丝毫不卡顿!”老刘乐得合不拢嘴。
数字服务进农家: “数字村村通”工程将在全国农村推广数字村务应用平台,让农民足不出户,便能轻松办理各类证明、查询政务信息,甚至参与村务决策。试点村庄的数据显示,该平台的推广使村民办事效率提升了67%,满意度更是提高了78%。
智慧农业大推广: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将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表明,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平均可将农产品产量提升15%以上,同时节约用水用药量20%以上。
我父亲村里的蔬菜大棚,早已用上了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手机,他们能实时掌握温湿度、土壤墒情,还能远程操控浇水和通风。“以前种菜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数据做支撑,产量提高了不少,用水也省了。”父亲欣慰地笑道。
宜居升级,生活焕新:打造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
与此同时,“宜居村村通”工程,则聚焦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绘就一幅幅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画卷,主要包含四大方面:
人居环境整治: 这是“宜居村村通”的核心内容。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已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80%的村庄完成了“厕所革命”,75%的村庄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10月启动的新一轮整治行动,将进一步提升这些数字,分别达到98%、95%和90%。
回乡所见,村里的垃圾堆放点已蜕变为分类垃圾站,专人每日清运;家家户户的旱厕也已更新换代为水冲式厕所,污水集中处理,整个村庄比以往更加干净整洁。
公共服务提升: 农民最直接的获得感,源自公共服务的全面升级。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将在每个行政村建设至少一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同时,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将通过远程技术下沉到村。
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78.5%的乡村学校接入了优质教育云平台,农村学生得以聆听名师课程。在医疗领域,85.3%的村卫生室已能开展远程会诊,解决了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困境。
乡村风貌改造: 新“村村通”工程将尊重乡村的原始肌理和文化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致力于打造各具韵味的特色美丽乡村。2024年,全国已有2.8万个村庄完成了风貌改造,而2025年底,这一数字预计将翻一番。
回乡途中,我注意到村里的房屋外墙粉刷一新,却巧妙地保留了当地特色的砖雕和木雕装饰。村口的小广场铺设了透水砖,种植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花草树木,既美观又环保。
产权制度完善: 这是“新村村通”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最为关注的焦点。它主要涵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关键领域。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76.3%的农村完成了宅基地确权登记,农民手中持有清晰的产权证书,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宅基地和房屋拥有更明确的权利,可以依法进行流转、出租、抵押等。
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则打破了城乡土地市场的壁垒,使农村集体土地能够与国有土地同等条件进入市场,农民也能更好地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红利。试点地区数据显示,农民通过土地收益平均增收32.5%。
这两项制度改革,正从根本上激活农村的沉睡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农民不仅拥有了明晰的财产权利,更能通过多元化途径实现资产增值,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农民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刻变革
这些变化,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从几个维度来看,答案不言而喻:
生活方式的变革: 高速网络和数字服务的普及,让农村的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网购、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城市生活的便利,如今在农村也能轻松享受,城乡生活方式的差距正在悄然缩小。
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农民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盘活闲置宅基地等,收入渠道日益拓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比首次突破10%,达到11.2%。
生产方式的智能化: 智慧农业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产权权利的明晰化: 宅基地确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民拥有了更加明晰的财产权利,能够更有效地盘活资产,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数字村务平台的推广,让村级治理更加透明、高效,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重塑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生活预期。农村,已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天地。
挑战与应对:在变革中行稳致远
当然,新“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农村老龄化程度高,部分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和使用存在障碍;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形式主义,重硬件轻软件,项目建成后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项目难以持续。
对此,各地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例如,开展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未来展望:一个崭新的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回想起这次回乡所见的点滴变化,我倍感欣慰。父亲告诉我:“以前年轻人都要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开始回来了。村里有网络,有公共设施,还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和医疗,在家门口也能过上好日子。”
10月即将到来,“数字村村通”和“宜居村村通”两大工程的全面启动,必将为我国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升级,更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以及农村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数字化、宜居化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徐徐展开。
临行前,父亲给我装了满满一后备箱的新鲜蔬菜水果,并笑着说:“现在种地有技术,产的东西品质好,你们城里人可不要小瞧我们农村啊!”看着父亲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意识到,“新村村通”工程最大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在于它唤醒了农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骄傲,重塑了他们崭新的精神面貌。
您的家乡这些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您如何看待即将推进的这两个“新村村通”工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与思考。"
发布于:上海市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