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崩塌:安史之乱始末】
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本应是万国来朝的盛世之都,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中化作人间炼狱。烽烟四起时,逃难的百姓挤满了官道,皇宫里的霓裳羽衣曲被战马的嘶鸣取代。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如今横七竖八躺着阵亡将士的遗骸,空气中混合着血腥与焦土的气息,这场持续八年的动乱,就是彻底改变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究竟如何撕裂了盛世?又是怎样被终结的?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端。
【明君到昏君的转变】
年轻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明君典范。他推行开元新政,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开创了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治世。但边境的契丹叛乱始终是心头大患,由于不熟悉东北地形,朝廷军队屡战屡败。为破解困局,玄宗开始物色熟悉边塞的能人。
展开剩余74%【野心家的崛起】
此时,一个叫安禄山的混血胡人进入视野。这个曾在边境集市当牙郎的小人物,凭借对塞外山川要塞的熟悉获得重用。从开元二十四年担任捉生将开始,这个狡黠的胡人将领如同坐上青云梯——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最终手握三镇雄兵。按唐制节度使本该四年轮换,但安禄山在平卢节度使任上盘踞十余年,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盛世下的危机】
晚年的玄宗沉溺杨贵妃的温柔乡,将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杨国忠。这两个奸相为巩固权势,不断排挤忠良。杨国忠更屡次诬告安禄山谋反,反而逼得这个野心家加速行动。当玄宗还沉浸在胡儿忠心的错觉中时,范阳的叛军已磨刀霍霍。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誓师。由于西北精锐部队正远征吐蕃,叛军如入无人之境。令人震惊的是,直到叛军攻陷洛阳,长安的宰相们才慢吞吞地开会商议。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玄宗仓皇西逃,马嵬坡上,三尺白绫结束了杨贵妃的生命,也勒紧了大唐的盛世咽喉。
【力挽狂澜的将星】
危亡之际,郭子仪与李光弼两位名将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唐室。至德元年,郭子仪在河曲大破同罗叛军,赢得肃宗即位后首场大捷。次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唐军趁机反攻。经过血战,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将肃宗迎回旧都。
【盛世难再】
尽管叛乱最终平定,但这场浩劫已彻底动摇了帝国根基。人口从乱前的5288万锐减至1699万,黄河两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藩镇割据的种子就此埋下,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终究成了史书里一抹褪色的金辉。
发布于:天津市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