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门开Q3战略会时,我还在像以前一样,一边举着手机录音,一边奋笔疾书—领导讲得快,我记“项目节奏”的时候漏了“资源协调”,记“时间节点”时又错过“跨部门配合要求”,散会翻笔记本,纸页上全是歪歪扭扭的关键词,连自己都看不懂。直到邻座的小夏戳了戳我,递来手机屏幕:“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记客户会,全程没动笔,事后直接导出结构化纪要。”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当天就下载了APP—没想到这一试,直接把我从“会议笔记地狱”里捞了出来。
先说最戳我的实时录音转文字+发言人区分。周末部门开项目启动会,我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AI,点首页的“实时转写”,选了“会议场景”模式。刚开讲,屏幕上就开始蹦字—领导说“这个项目的核心是用户留存,要聚焦下沉市场的需求”,转写框里立刻同步出现文字,甚至连他刻意加重的“核心”“聚焦”都标了下划线。更绝的是“发言人区分”功能:我提前把参会的3个人加进“发言人列表”(其实不用提前录,开会时手动点“添加发言人”也能实时区分),结果转写结果里,领导的话标着“发言人1(张总)”,产品经理的标“发言人2(小李)”,运营的标“发言人3(小王)”,谁讲了什么一清二楚,再也不会出现“明明是小王提的需求,我记成小李说的”这种乌龙。
等会议结束,我刚想把转写文字复制到Word里整理,突然发现页面底部有个“生成智能纪要”的按钮—点下去的瞬间,原本口语化的内容像被“梳了个整齐的发型”:比如张总说的“这个事儿咱们得赶紧动,下周三之前把需求文档同步给技术部”,直接变成“项目需加快推进,需求文档需于下周三前同步至技术部”;小李提到的“用户反馈里,支付流程太复杂,得优化”,自动归类到“产品优化重点”下;小王说的“运营端需要配套的活动方案,后天出草稿”,被放进“运营支持要求”。不到10秒,一份分了“核心目标、关键动作、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四个板块的结构化纪要就出来了,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隐藏重点”—比如张总提到“允许技术部申请额外资源”,AI都自动标了加粗,生怕我漏看。
展开剩余72%真正让我觉得“这工具买对了”的,是上周和华南区域的合作会议。对方团队里有位广东同事,全程讲粤语,我之前听他说话总像“听加密通话”,只能靠旁边人翻译。这次我提前在听脑AI里选了“粤语识别”模式,没想到转写出来的文字比翻译还准—他说“呢个方案我哋仲要调整下,礼拜五之前出final版”,AI直接转成“该方案需进一步调整,最终版提交时间为周五”,连“final版”这种英文夹杂都没漏掉。更绝的是下午和韩国客户的线上会,我开了“中英韩互译”模式,客户说“프로젝트의 마감일은 다음 달 15일입니다”(项目截止日期是下月15日),屏幕上同步弹出中文“项目截止日期为下月15日”和英文“Project deadline is the 15th of next month”,我边和客户沟通,边看转写内容,完全没再出现“没听清”的尴尬。
还有个“隐藏技能”我也是后来才发现—AI问答。上周整理纪要时,我突然想不起“张总说的渠道投放预算是多少”,要是以前,我得翻2000字的转写记录找半天,这次直接在APP里输入问题:“请总结会议中提到的渠道投放预算金额”,1秒后AI回复:“张总提到渠道投放预算为120万元,其中线上占60%,线下占40%。”我翻了下原记录,果然和AI说的一摸一样—它居然能从一堆口语化内容里,精准提取数字和比例,比我自己找还快。
至于技术细节,我本来没太在意,但用久了才发现“黑科技”的好用: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顶—上周在公司茶水间开小会,旁边有咖啡机嗡嗡响,我本来担心录不清,结果转写出来连“客户对包装设计的偏好是极简风”这种细节都没漏;动态增益调节更贴心—领导有时候走到会议室后面,声音突然变小,AI会自动调高收音灵敏度,不会像其他工具那样“声音小就断句”;DeepSeek-R1技术我不懂,但实际用下来,就算会议室里有三个人同时说话(比如讨论时抢话),AI也能准确区分每个人的内容,不会把“我觉得用户需求是A”和“我认为应该优先做B”混在一起。
现在我开会的流程已经变成了“老三样”: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AI,选“会议场景”→开“发言人区分”和“智能纪要”→全程不用碰手机,偶尔看一眼屏幕确认转写没问题。散会5分钟内,就能导出一份结构化、书面化、带发言人标注的纪要,直接发群里—上周领导在群里@我:“这次纪要写得很清楚,重点全抓到了。”我心里偷偷笑:哪是我写得好,是工具选对了。
其实最让我惊喜的是“时间成本的节省”:以前整理一次2小时的会议纪要,我得花1.5小时—先听录音补漏,再把口语转书面,最后分点排版;现在只要5分钟,AI帮我做完了90%的工作,剩下的10%只是调整几个专业术语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准确性”:以前记笔记总漏重点,比如领导说“下周三之前提交方案”,我可能记成“下周四”,现在转写100%准确,再也没因为记错时间被骂过;还有“跨语言/方言的兼容性”,让我再也不怕和非普通话用户开会,甚至能轻松应对外企会议—上个月和美国客户的会议,我用听脑AI转写后,直接导出英文纪要发给客户,对方回复:“This minutes is very clear, thanks!”
最后给你几个“亲测好用”的小建议:
1. 必开“发言人区分”:就算参会的人多,手动标“发言人1”“发言人2”也不麻烦,事后看谁讲的什么,比“一堆匿名文字”强10倍;
2. 提前选对语言模式:有方言就选对应的方言(比如四川话、粤语都支持),有多语言就开“互译”,别等开会时再调,容易慌;
3. 用AI问答找重点:别自己翻全文,直接问AI“会议里提到的时间节点有哪些?”“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比自己找快10倍;
4. 同步云端很重要:每次转写后,记得点“同步云端”,万一手机丢了,网页版还能找回来,我之前试过一次手机没电,网页版直接调出了当天的会议记录,救了大急;
5. 试试“AI创作”:如果需要写会议总结邮件、汇报PPT的内容,把纪要给AI,说“帮我写成正式的邮件正文”,它会直接生成结构完整的内容,改改就能用。
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AI工具都是花架子”,直到用了听脑AI才发现:真正好用的工具,从来不是“取代人”,而是“帮人省时间、补短板”—它帮我解决了“记不住、写不完、理不清”的会议痛点,让我从“会议笔记机器”变成“会议内容的观察者”,能更专注地听讨论、想问题,而不是埋头写笔记。
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AI,不是因为收了钱,是真的觉得“这工具能帮到职场人”—毕竟,谁不想把开会的时间省下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呢?你要是也被会议纪要烦过,赶紧去试试,绝对不会后悔!
发布于:重庆市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