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徐家汇一带还只是荒芜的土地。漕溪北路附近交通便利、位置适中,且有扩展空间,成为上海体育馆选址的理想之地。1950年代末,随着城市发展计划的推进,这里成为了建设体育馆的最佳选择。1960年3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仅完成了部分基础工程,便暂停了建设。
直到1972年,上海市体育委员会提出了重建万座体育馆的计划。次年3月,受乒乓外交的热潮影响,体育馆的重建工程得以重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上海体育馆终于于1975年8月竣工,成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全的体育馆之一,稳稳屹立在上海的西南角。
由于可容纳1.8万观众,上海人亲切地称它为“万体馆”。那时的主色调是蓝灰绿,体育馆的红色外墙如一道耀眼的光,点亮了无数上海人的平静生活,激起了多少年轻心中的向往。即使只是远远地望一眼,心里也总能涌上一股满足感。
见证了无数动人心弦的赛事瞬间,上海体育馆从此成为了“高大上”的代名词。回想那个年代,电视依旧是奢侈品,现场比赛的直播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能够走进这座全中国最大、最先进的体育馆,亲眼目睹一场顶级赛事,真是让人激动不已!那时,球票抢购异常火爆,场馆内座无虚席,万体馆的名字,实至名归。
展开剩余63%这座体育馆不仅是上海的骄傲,更是上海走向世界的见证。上海体育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设计,并由国内团队施工完成,采用了新型的结构、材料和设备,成功完成多项技术创新。1988年,上海体育馆与隔壁的上海游泳馆一同被载入《世界建筑史》,成为全球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1975年到2025年,岁月如梭,转眼间,万体馆已经迎来了它的50岁生日。1983年,上海体育馆迎来了第五届全运会;1984年,它承办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洲际体育赛事——第十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上海体育馆见证了无数辉煌时刻。世乒赛、NBA中国赛、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国际赛事在这里举办;多明戈、莎拉·布莱曼等世界级歌手在这里演出。这里不仅承载了上海人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无数甜蜜约会和家庭欢聚的时光。
为了庆祝上海体育馆建成50周年,场馆方发起了全城征集活动。无论你是当年的建设者、曾经的工作人员,还是曾经通宵排队抢票的狂热球迷,亦或是带着孩子来看第一场大赛的父母,都可以分享你与万体馆的难忘经历。你看过的经典比赛、参与的活动,或是发生在体育馆内外的感人瞬间,都能成为你故事的一部分。
翻翻旧相册,寻找那些年你在万体馆拍的照片、录的影像,或者是曾经的门票、纪念品、工作证等物品。如果你是1975年8月出生的同龄人,场馆方还将为前十名参与者安排特别的万体之旅。
这座体育馆,历经岁月变迁,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荣耀。
发布于:山东省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