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0日深夜,平壤的夜空被阅兵式的火光点亮。朝鲜最新阅兵式上,双发高超音速导弹、22管巡飞弹发射车、6箱自杀式无人机发射车、火星炮-20洲际弹道导弹等装备依次亮相,构成了一场“常规与战略武器并重”的军事盛宴。朝鲜官方宣称,此次阅兵展示了“世界无法忽视的国防技术潜力”,而特种部队方阵手持俄朝国旗、身着俄军AK-12步枪的场景,更将这场阅兵的背景推向了俄乌冲突的战场。从常规武器的体系化突破到战略武器的迭代升级,朝鲜正以一场阅兵向世界传递双重信号:既展示自身军事现代化的成果,也向潜在对手划出红线。
一、常规武器“蜂群化”:从仿制到创新的体系化突破
此次阅兵中,朝鲜常规武器的“蜂群化”特征尤为突出。22管巡飞弹发射车堪称亮点——其发射模式类似中国SR-5火箭炮的巡飞弹系统,可一次性发射22枚巡飞弹,实现“蜂群打击”。这种设计摒弃了传统火箭弹的弹体自旋导槽,转而通过数据链天线实现精准制导,标志着朝鲜在无人机与巡飞弹领域已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更值得关注的是6箱式自杀式无人机发射车,其模式与以色列“哈洛普”无人机高度相似,但朝鲜通过本土化改造,将其纳入“反坦克打击-无人机-远程火力”的协同作战体系。
展开剩余73%地面装备的升级同样显著。朝鲜版“海马斯”远程火箭炮口径达240mm,与美制型号相当,但更适应朝鲜山地丘陵地形;天马-20坦克则首次取消反坦克导弹,转而依赖无人机与巡飞弹执行反装甲任务。这一转变背后,是朝鲜对现代战场“非接触式打击”趋势的深刻洞察——当无人机与巡飞弹能够覆盖传统反坦克导弹的射程时,坦克的火力配置自然需要重构。此外,天马-20坦克安装的主动防御系统与炮塔干扰设备,也显示出朝鲜在坦克防御技术上的突破。
朝鲜常规武器的体系化,离不开俄乌冲突的“实战检验”。据称,参与库尔斯克州作战的朝鲜部队将俄军AK-12步枪、战术装备带回国内,这一细节与二战时期苏联飞行员驾驶雅克-3战斗机回国的典故形成呼应。其象征意义远超装备本身:朝鲜通过实战吸收俄军经验,将无人机、巡飞弹、远程火箭炮等装备纳入自身作战体系,实现了从“单件仿制”到“体系融合”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提升了朝鲜军队的实战能力,更使其常规武器库具备了“以小博大”的潜力——在未来的冲突中,朝鲜或许无需依赖核武器,仅凭常规火力就能对对手形成有效威慑。
二、战略武器“迭代化”:高超音速与洲际导弹的核威慑升级
如果说常规武器的突破是“量变”,那么战略武器的迭代则是“质变”。此次阅兵中,朝鲜首次公开展示了双发高超音速导弹,并强调其为“全球首款战术性质高超音速导弹”,主要目标直指爱国者-3防空系统与萨德反导系统。这一表述背后,是朝鲜对高超音速武器“突防能力”的自信——传统防空系统难以拦截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行器,而朝鲜通过双发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导弹的机动性与生存率。
更引人注目的是火星炮-20洲际弹道导弹。其体积比火星-19更大,分导式多弹头数量更多,且采用新型大功率固体火箭发动机,覆盖范围仍能覆盖美国全境。这一升级不仅意味着朝鲜核打击能力的提升,更反映出其在导弹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值得注意的是,伊朗虽曾从朝鲜引进导弹技术,但两国后续发展路径已分道扬镳——朝鲜选择“高超音速+分导式多弹头”的路线,而伊朗则更侧重于导弹射程与数量的扩展。这种差异,既源于两国战略需求的不同,也体现了朝鲜在核威慑领域的“独树一帜”。
朝鲜战略武器的迭代,本质上是核威慑逻辑的深化。从火星-19到火星炮-20,朝鲜通过增大体积、增加弹头数量、提升发动机性能,不断强化“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即确保在首次核打击后,仍能对对手实施有效报复。这种能力不仅是对美国的直接威慑,也是对日韩等周边国家的间接警告。当朝鲜的洲际导弹能够携带更多分导式多弹头时,美国反导系统的拦截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而朝鲜的核威慑可信度也将随之提升。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于:吉林省翻翻配资-配资杠杆-个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